米芾 | 米家书画,是审美进阶的“必修课”

分享
    发表于:2021-01-15 14:19  浏览量: 2606  来源: 未知
摘要:米芾,宋四大家之一。


米  芾


米芾,宋四大家之一。


性格狂放,不随流俗;身为宋朝人但喜欢穿大袖子的唐装;“病入膏肓”级洁癖患者,喜欢穿白色的衣服;能和石头“称兄道弟”,对其膜拜不已……因此又被世人称作“米癫”“米痴”(走在街上不知道他的人可能目光都是“你蛇精病”叭)


但他学书极为勤苦,身为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的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信手拈来,还特别擅长临摹古人的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



也由于米芾临摹涉猎的范围甚广,“复制”能力超常,其字自然博采众长,且对于二王浸淫最深。他从献之书中获益最多,得其跌宕、狂放之情趣。在宋四家中成就最高,对后世也影响最大(现今我们看到的不少“二王”的作品据说都是米芾的仿制品)


以上,临帖的重要性!!看看米芾你就该懂了。


   看  看  字  叭   



既然是书画审美进阶的必修课,自然要带大家来看看米家书画了。


初学者可能一时会难以接受米芾的风格,觉得歪歪扭扭笔意甚是奇怪,其实不然。都说如其人,性格乖张的米芾对于章法、用笔、结构、重心等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展现,细细看来耐人寻味,也更能从他的字里看出灵动可爱之处。


米芾书作虽涉猎广泛,诸体皆行,但以行、草书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其行、草体势展拓,笔法浑厚劲爽,自谓“刷字”最为精彩的是其每笔都是牵丝毕露并没有因为刷而显笔锋粗糙。(即一笔一画之间的呼应、承接都做得非常好)


结字或大或小,或取纵势,或取横势,或方或圆,有三角状亦有梯形相,有左倾也有右欹。


一行之内,虽字字险绝,却又和谐统一。点画服从结字,结字照应前后,前后成一行之规。常因势赋形,孕变化于整体之中。


其中最为代表的两幅作品为《苕溪诗卷》《蜀素帖》。这两幅作品在小章法上较为相近,都采用欹侧呼应的布白方式


   《  蜀  素  帖  》   



《蜀素帖》为行书,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所谓八面其实就是各个角度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变化莫测。


此帖用笔多变,正(中锋)(侧峰)(藏锋)(出锋),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帖最能体现米芾的狂放的个性和他汇集众法的成果


从结字上看,其字势欹侧多态,气蕴高古,收放自如,纵逸洒脱。从用笔看,中侧兼用,有中锋之圆浑凝炼,有侧锋之俊利峭拔。



如图,“肘”取纵势,略左倾,“少”字撇画长出取三角状,这一长画使二字间的重心趋于平衡。“少”的右下方多空间,“有”取纵势,撇画见缝插针,增强了二字的紧奏感,而橫折钩的耸肩挺立,使整个字斜势顿生。


为此,“俳”的单人右歌下坠,“非”字二竖画右倾,取横势,对上字的结体及重心作了些许调整。


又因“俳”字的单人旁较粗重且明显右倾,恐该字重心失衡而游离于行外,故“辞”的左偏旁略向左侧,右偏旁平稳下坠,既保证了该字的平衡,又缓解了上一字的矛盾。


“辞”与“能”皆趋于方形结体将其拉开距离,“能”字的末画撇出,与“骂”字首画呼应,平添了字间的节奏感。而“能”所创设的矛盾又被“骂”的形态自然化解。


墨法上轻重互用枯润相映,重墨坚实如铁,轻画爽利畅达。章法上采用了曲线行款,一行字沿中心线左右游离,使行气线左右动荡,打破了直线行款的呆板。再配合每个字的俯仰有致,疏密相间,通篇望去姿态飞动,趣味盎然。


《蜀素帖》是米芾诸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平生的杰作。应该代表了米氏书法的最高成就


   《 苕  溪  诗  卷  》   



《苕溪诗卷》,亦为行书,此卷无论在尺幅大小和传承上都是非常明确的,而其书法则达到了极高水平,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藏、肥瘦、疏密、简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


《苕溪诗卷》在用笔上,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如图“景”取纵势,重心较稳。“载”字左倾,结字大,呈方形,“戈”部长出,重心左移。“与”字右倾,末画与“谢”字的起笔呼应。“射”旁高而左侧,因“与”的右欹略有缓解。


“公”结体小而紧收,且左移,即调整了“载与谢”数字在一行之中的重心,又使“谢”“游”两个宜大的字在空间上有了揖让的可能。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一篇之主。”


看得出,在结体和章法上,米芾是一个勇于创造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代表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