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干货丨当选史上首位女书协主席,她凭什么?

分享
    发表于:2021-02-06 16:05  浏览量: 3099  来源: 未知
摘要:六品书画课堂整理了让你受益一生的15个练字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轰动书法圈的大事莫过于书协主席的换届,江苏籍书法家孙晓云当选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成为了史上首位女书协主席。


书法干货.jpg


孙晓云何许人?一些对书坛不是很了解的书友可能还不知道。


她出生于书法世家,外公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大家朱复戡,她自幼习书,耳濡目染,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先后担任过全国展和兰亭奖的评委、江苏省书协主席,被评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如此多殊荣,可谓是功勋满满。但对于书法人来说最有意义还是在她年轻时候留下的一本书。


这本叫《书法有法》的书,一经出版,洛阳纸贵,在当时的书法圈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颠覆了许多书法学习者的认知。


与其说这本书里有什么新奇的理论,倒不如说它向人们还原了古代人(唐以前)书写的原貌。


其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转笔”。


笔者前些年曾囫囵吞枣地读过这本《书法有法》,结合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对“转笔”略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揣浅陋,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晋人的书写姿势


现代人写字和晋唐时期书法家写字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知道怎么转笔,而我们只是一味的在纸面上做提按、平动。所谓的“二王笔法”在是在转笔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果从这个叫角度来看,千古以来能够得到这种笔法的人确实不多,二王之后,可能只有孙过庭、颜真卿、 赵孟頫,八大山人,白蕉等几个人而已。


那么,什么是古人的转笔笔法呢?


这就先要从古人的书写坐姿说起了。假设我们是魏晋时期的一个人,当时我们想要写字是没有桌子、椅子的,那么我们也就只能像下图所示那样跪坐着。


书法干货2.jpg

魏晋时期陶俑坐姿


我们知道,日本的文化是跟中国学的,现在的日本人依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姿势。


书法干货3.jpg


既然没有桌子,就只好用手拿纸。为了方便,会将纸卷成筒装握在手上,左手拿纸,右手执笔。


微信图片_20210206154913.jpg

六品书画课堂曾老师友情示范


右手小臂自然往斜上抬起,而晋人的拿笔方式为单钩法,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拿钢笔的手势,笔杆在这种状态下自然是倾斜的。

微信图片_20210206154916.jpg


微信图片_20210206154919.png

转笔靠什么去转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魏晋尺牍来看,当时人写字的大小都是一寸以内的(约等于一元钱硬币)。大家可以试一下,用这样的姿势去写这样大小的字,手部的动作必然精微到指掌,而不是肘部和腕部的运动。


元代郑杓在《衍极》里说:“寸以内,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肘腕。指掌,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指掌字也。”


魏晋间帖,指掌字也。一语道破玄机,魏晋名士如王羲之写的那些简牍小字是靠指掌的拨动去完成的!


所谓转笔,是靠指掌去转。



什么是“拨燈法”


相传王羲之传下来的那套执笔法被后世叫做“拨燈法”。


“拨燈法”也有被传为“拨镫法”,前者是油灯,后者是马镫,我更倾向于前者的解释。


现在的人可能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以前的农村里可能还会用油灯来照明,拨灯的动作是去搅动灯芯,让它可以吸住灯油,如下图所示。


拨灯的时候势必要手指去拨动小铁筹,其手部动作只在指掌范围之内。古人觉得拨灯的动作和晋人执笔的感觉如出一辙,就形象地称其为“拨燈法”。



古人不讲“提按”
用拨燈法去写字的笔画,就不太可能出现上下提按出来的效果。邱振中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例举了两种线条。


书法干货4.jpg


前者是指掌拨动形成的,粗细过度流畅而自然,后者是提按平动出来来的,两者的对比显而易见。


《书法有法》里说道: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是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今人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完全彻底的两回事,决不可同日而语。在古人的字典中是没有“提按”两个字的。


今人对于“转笔”的态度

现代人因为姿势、工具乃至心态的关系,已经很少人会去完全还原的这种转笔笔法。事实上,完全的还原也是不现实的,早在宋代出现高桌椅,宋四家中的苏、黄、蔡在书写中提按已经成为主流的笔势(米芾入古较深,另当别论),更不要说后世碑学滥觞之后,那种节节发力的笔法几乎占据了人们对于笔法的全部认知。


话说回来,孙晓云自己在书写中也是不太转笔的。


书法干货5.jpg

孙晓云书法


虽然很少触及到魏晋笔法的本来面目,但由于当代信息摄取的便利,一些人也渐渐地开始去了解这种用笔的古法,并且加以运用到书写实践中去,比如当代的国展高手陈海良,拥有很娴熟的转笔技巧,他写出的字也是一派魏晋风范。


书法干货6.jpg

陈海良书法


本文至此结束,主要讲了转笔的成因以及运动状态,如果大家对“转笔”以及“拨燈法”有深入了解的兴趣,我们有时间还会在后续的文章中逐续披露。


翰墨传灯,任重道远。